特殊教育考研(特殊教育考研要考哪些科目)




特殊教育考研,特殊教育考研要考哪些科目

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其中包括有着特殊需求的残障孩子。日前,《广东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启动实施。《计划》提出,到2025年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建立,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要达到97%,促进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融合。

东莞如何有效开展融合教育?如何真正建立融合教育本土化的长效机制,让每个特殊的孩子找到融入“普通”的途径?羊城晚报特此专访东莞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东莞启智学校教务处主任、特殊教育高级教师刘太祥。他表示,融合教育的路上,东莞一直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目前已走出了一条融合教育本土化改革之路。

“看到特殊孩子被接纳,感觉真好”

谈及从事特殊教育的初衷,刘太祥回忆道:“初中毕业时,老师觉得我性子温和,比较适合教师这份职业。而当时特殊教育又是新开的专业,便推荐我报考。”刘太祥听从老师的建议,选择了中山师范学院学习特殊教育。1997年毕业后,刘太祥来到了东莞启智学校任语文老师。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特教老师的工作。”刘太祥告诉记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闭、智障、聋哑等一些特殊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变,这让他对特殊教育工作有了新认识。如今,刘太祥仍然坚守在特殊教育的一线,尽心履行一位特教教师的职责,他还担任东莞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负责全市的特殊教育管理及师资培训工作,积极推动东莞市融合教育的发展。

一晃25年过去,刘太祥亲历了东莞市特殊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向优发展的全过程,他对近年来东莞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有切身的认识。“这几年人们的观念变化比较大,随班就读工作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与支持,普校的特殊孩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心和帮助,看到这些特殊孩子被接纳,感觉真的很好。”刘太祥讲道。

据悉,2014年东莞出台并实施《东莞市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开办了融合幼儿园和培智职业高中班;2015年成立随班就读指导中心,为不能正常入学的智力障碍、自闭、精神等类残障儿童开展“送教上门”活动;2016年将“特殊教育蓝天工程”列为东莞教育“十三五”规划十大重点工程之一;2019年和2020年,东莞康复实验学校和东莞启智学校都先后进行增班扩容……让特殊儿童不特殊,东莞一直在行动。

让特殊儿童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融合教育是保障特需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主张让特需儿童与非障碍学生共同学习成长。

近年来,融合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趋势,目前约有49.95%的特殊学生在普通教育学校就读。作为省内融合教育的先行地区,东莞市已初步构建了以随班就读及特教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涵盖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以此满足不同特殊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愿望。

“随班就读是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特有形式,主要适用于肢体、智力上轻度残疾的儿童,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在普通学校读书。接收学校应配备专业力量,创造就读环境。”刘太祥介绍,截至2021年,东莞市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学生(持证)和送教上门学生约1461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7.6%,保障了特殊孩子“有学上”的问题。

然而在现实中,特殊孩子随班就读却面临多重困境。“随班就读受师资、经费等诸多因素制约,专业力量缺乏,导致随班就读学生学习质量不高,出现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的现象。”他以一名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孩子小豪(化名)为例,小豪在上课过程中很难控制情绪,经常大喊大叫,扰乱课堂秩序,这时任课老师一心想尽快平复小豪的情绪以便保证正常上课,可能会给小豪一颗糖,让其暂时安静,然而这样的安抚反而导致了小豪的“变本加厉”。“如果有专业的特殊教育老师在一旁进行及时地跟进和指导,针对性开展了一系列正向行为支持干预,小豪的情况会好转。”刘太祥讲道。

如何让这些特殊儿童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是东莞一直试图去破解的课题。为此,东莞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同时着手,在普通中小学开设特教班,逐步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机制。硬件即基础设施方面,在普通学校建立集学具、教具、康复器材、辅助技术于一体的能够满足特殊学生需求的资源教室,最大限度地为特殊学生补偿缺陷、挖掘潜能;软件即配备专兼职的特殊教育老师,并依托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对普校进行专业指导,对普教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2021年,东莞选取了南城阳光第六小学、石排中学、茶山镇中心小学3所普通学校成为首批特教班试点学校,开启了东莞市特教班创建之路。截至目前,东莞累计建有资源教室84个,已实现镇镇设立特教班。“有了特教班,教师们可以根据每个特殊学生的能力量身定制教学计划,为每一位特殊学生提供更合适的教育,这是一种‘莞式融合的创新举措。’”刘太祥讲道。

实现融合教育需要多元支撑

融合教育不仅能促进特殊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和社会功能的改善,也可以培养一般儿童善良、友爱等品质,帮助他们理解多元化世界。在刘太祥看来,这是“双赢”模式。

“当前融合教育的推进已进入到深水区,各方面深层次的难题、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思想观念未转化、专业特教师资不足、培训培养体系不健全、评价机制不配套等问题,还时时困扰着融合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刘太祥指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强有力支撑。学校要从学生入学评估,到教育安置,再到课程调整,探索出更科学、更温暖也不乏个性化的特殊教育“教案”,帮助特殊生融入课堂;家长也要转变观念,学习、掌握相关疾病的护理知识,配合学校开展相关工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给特殊儿童提供平等交流的环境,多方合力、多元支持才能逐步实现“融而合”教育的理想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完善东莞市特殊教育管理机体,东莞提出构建“政府统筹,中心支撑,团队建设,研训践行”的“1+6+6+N”特殊教育发展共同体,即以1个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中心,以东莞的6大片区为基准,每片区设特聘特教教师专职管理,负责片区的特教工作、巡回指导;组建6大融合教育团队,指巡回指导教师团队、融合教育宣导骨干教师团队、特殊教育评估骨干教师团队、随班就读骨干教师团队、资源教师骨干团队和送教上门骨干教师团队等;搭建“全员—骨干—种子”研训一体化的特教培训新(N)模式。

“融合教育,就如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一圈圈涟漪,而如今,这些涟漪正在无限扩大,给每个孩子创造更多可能,为每个家庭带来无限希望。”刘太祥表示。(文/姚梓婷 图/受访者供)

【人物档案】

刘太祥,特殊教育高级教师,现任东莞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东莞启智学校教务处主任,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东莞市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对象,东莞市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现是广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发展联盟理事会常务理事,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访问学者,东莞市首批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讲师。先后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东莞市优秀教师”、东莞市教育系统“十大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嘉乐

校对 | 何绮云

特殊教育考研(特殊教育考研要考哪些科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