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考研(为什么选择考研复试回答)




为什么选择考研,为什么选择考研复试回答

长公子嬴虔战功赫赫,为什么秦献公却选择让二公子嬴渠梁继位?

公元前362年,御驾亲征的秦献公被敌对国魏国一支毒箭射中,身受重伤,命不久矣。

在秦献公生命的最后时刻,新一任的继承人的选择成为了秦国最大的问题。

这个时候秦国大概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骁勇善战并在军方拥有极大声望的长公子嬴虔,还有就是宅心仁厚、目光如炬的二公子嬴渠梁。

但是鉴于当时被战争拖垮的秦国,秦献公很明白自己的继任者绝对不能像自己一样继续征战下去,秦国累了,需要休养生息。

那么,秦献公又是怎么做的,让二公子嬴渠梁可以顺利继位呢?

1.嬴渠梁虽然是二公子,但却是嫡出。

这是嬴渠梁最大也是最有利的倚仗,因为他的母亲是君后。

君后手中掌握的力量完全可以让儿子安全的继承王位,不用重蹈秦献公的覆辙。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去世,而秦献公才只有十岁,所以由秦献公的叔祖(爸爸的叔叔)悼公子执掌大权。

但悼公子看秦献公年幼,动了夺权的心思,不仅自己做了秦王,而且还将秦献公流放到了魏国。

直到公元前385年,秦献公才在大臣甘龙等人的帮助下回到秦国,并夺回王位。

这个时候的秦国已经经历了三任秦王了,秦献公也已经四十岁了。

正是因为辅政大臣的“心术不正”,才让新生的政权遭受了无妄之灾。

秦献公之所以最后能够重新上位,最重要的就是因为他是嫡长子,也是秦灵公指定的继承人。

而这个时候的长公子嬴虔虽然勇武过人、性格坚毅,更是获得了许多大臣和武将们的拥护,但很遗憾,他是庶出。

二公子嬴渠梁才是君后嫡子,虽然他的根基不如嬴虔,但君后的根基在啊。

而且嬴渠梁的眼光极其长远,非常有才华。

比起嬴虔,嬴渠梁才是此时秦国最需要的君主。

2.嬴渠梁本身的政治远见

秦献公二十三年,秦、魏两国爆发决战,但由于秦国落后,粮草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两个多月之后,满身伤痕的栎阳令才将原定计划八千石粮草的一半运送到了前线。

秦献公大怒,要斩杀栎阳令,后来在嬴渠梁的求情下,栎阳令才侥幸捡回了一条命。

因为嬴渠梁说的话很清楚,那就是“民无粮可征”。

事实也正是如此,第二天,负责运送粮草的栎阳令就因为“营养不足”而活活饿死了。

二公子嬴渠梁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力劝秦献公不要对栎阳令动用刑罚。

秦献公继位之前,秦国的历代君主都很昏庸,早就把这个国家搞得“贫穷又落后”了。

而秦献公继位之后,年年征战,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国家更是“雪上加霜”。

如果这一战秦国大败,那么这个国家不仅不会在日后统一天下,甚至都不会出现在地图之上。

嬴渠梁的战略远见是极其卓越的,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支撑“残破”的秦国继续向前。

后来也证明了嬴渠梁的个人能力远胜哥哥嬴虔。

他在秦国最艰难的时刻主持了大局,忍辱负重与魏国签订了协约,在国内实行变法,重用商鞅,让这个国家焕发出了最耀眼的光彩。

而嬴虔不仅没有战略眼光,还成了变法的绊脚石,最后落得个“割鼻”的下场。

3.老兵们虽然都认可嬴虔,但对嬴渠梁也保持好感。

秦献公临终之前,曾经亲自去找过和他一起征战多年的老兵们,并询问他们的意见。

没想到,这些老兵对嬴虔没什么印象,反而对嬴渠梁赞不绝口,称赞他:临危不乱、不怕困难。

虽然嬴虔更受武将的欢迎,但嬴渠梁在基层百姓那里反而名声更好。

秦国之所以如此贫苦,最重要的就是秦国以战养战的政策。

如果继续打仗下去,基层百姓生活只会更苦;但如果不打仗,那些老士族们又不能继续获得军功。

比起嬴渠梁,嬴虔更像是一个简单到“大开大合”的人,他的计谋甚至都不如秦献公。

因此他也更容易被老贵族们掌控,不利于秦国的发展。

老贵族们也是这么做的,所以后来秦献公问上大夫甘龙,得到了以下答案:

长公子嬴虔刚毅勇猛,有君上风采,军中声势更高,不仅能够推行君上没有完成的大业,更能凝聚人心。

而二公子嬴渠梁虽然谋略过人,却没什么根基。

在老贵族甘龙的心里,他肯定更倾向于关注自身利益的嬴虔。

PS:嬴虔后来就是为了维护老贵族的利益,才和商鞅闹翻的。

秦献公对此心知肚明,所以秦献公为了嬴渠梁可以顺利继位,还给嬴虔上了一课。

秦献公临终前把嬴虔叫到了床边,把悼公子乱政的事情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而且逼迫嬴虔表态并立下字据支持弟弟嬴渠梁继位。

最终,嬴虔自断一指,写下血书,才获得了秦献公的信任。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嬴渠梁继位,秦国“贫苦”的局面迎来了终结,盛世由此而来。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为什么选择考研(为什么选择考研复试回答)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