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的七种方法(文学研究的七种方法归纳法是什么)




文学研究的七种方法,文学研究的七种方法归纳法是什么

“90岁对陆老师来说,还是人生的一个发展期。青春永远是做人、做学问的基本精神,有了青春才能有进步和成果,祝您继续永葆青春!”日前,“青春是一种生命精神——陆士清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上海市作家协会举办,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说,从当代文学到台港文学再到世界华文文学,陆士清每一步都走在学科发展前沿。

学界形容,陆士清的学术年表几乎就是一部中国世界华文研究史。回顾其学术生涯,多个“第一”涌现——1978年,复旦大学联合22所兄弟院校编写全国第一部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陆士清是责任编委,主持编写并负责全书统稿;1979年,陆士清将於梨华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推荐给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就印了十万册;1981年,陆士清首先将《台湾文学》作为一门课程,搬上了复旦讲台……上海作协原党组书记汪澜感慨:“说起陆老师,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 ‘先行者’ ‘开拓者’。”

“陆老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可贵在于他在学术上永远不为时代局限,会想方设法去尝试摸索。”陈思和回忆,198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学史是非常新的学科,但《中国当代文学史》到今天都没有完全过时,这与陆老师的开放精神是分不开的。郑州大学教授樊洛平感叹,“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领域,陆老师像一本读不尽的大书,满蕴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人间情怀。”

2016年发起的“海外华文文学上海论坛”连续举办了三届,幕后推手也是陆士清。“陆老师总是充满热情,为海外华文文学事业尽心尽力。 没有陆老师几十年开拓耕耘,上海在华文文学研究领域就没有如今所看到的繁盛场景,也难以成为海内外华文文学一个重要的连接点、枢纽。”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感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海外华文作家是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今后仍会做好海外华文文学论坛,助力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高峰、走向世界。”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刚看来,陆士清为复旦当代文学开创了港台文学研究、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它们至今仍是复旦中文学科宝贵的财富。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坦言,“陆老师创新的精神、青春的朝气激励我们。他的文章也有一股朝气,清新、灵动、真诚。”

“我常说,方向重于努力,道路决定命运,选择是关键。既然是你选择的,就要全心投入。古人说‘学有所长,术有专攻’。一门学问,持之以恒做下去,不管大小,都会有成果的。葱葱岁月,悠然走过。虽然成果有限,但倾注了心血,我无怨无悔,乐在其中。夕阳时光,我仍要献身于此项事业。希望年轻一代的学者鼓足干劲,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奔向星辰大海。”陆士清有一番“告白”——“为人,要把人字写端正,这是贾植芳先生的教导。为师,要有母亲的胸怀,这是陶行知先生的精神。为友要相互成就。为文要足以立诚,忠实于事业,诚实地做这个工作,不要粗粗糙糙。为事要敢于担当。我遵循这些前辈教导,在余生中和在座朋友们携手前进。”

据悉,研讨会由复旦大学华人文化文学研究中心、上海作协华语文学网主办。

图片来源:主办方

作者:许旸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学研究的七种方法(文学研究的七种方法归纳法是什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