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简单吗(农学考研简单吗)




考研简单吗,农学考研简单吗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按理说“第一学历”过硬的优秀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学校的优质资源,努力考上本校或是其他名校的研究生,才算是“门当户对”。

可偏偏有些年轻人要“逆向考研”,从985和211大学的本科,考双非大学的硕士生,别提有多可惜了。

当然,每个年轻人的自身情况和家庭境遇不同,选择也不同。

比如有的家庭条件优越,孩子没有后顾之忧,就算是花个两三年冲一冲名校,也不是什么大事。

但是对于大多数父母和家庭来说,还指望着家里的大学生早点毕业参加工作,赚点钱来贴补家用呢。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要随波逐流和固执己见地去盲目考研,让一家人因为你的考研梦想而付出沉重的代价,显然是不明智的。

况且名校大学进行“逆向考研”,只要在努力之后能够成功上岸,最终可以学到本事、拿到学历,同样也是远超大多数年轻人的“人生赢家之路”。

因为考研到底能不能成功,既要看你选择的院校和专业,也要看你在考场上拿到的分数。

这就明摆着,如果一位当初勤学苦读考上顶尖名校的大学生,如果在四年里有所懈怠和放任,到了准备考研的时候,学习能力和状态有所下降,然后理智根据自己的当前情况,想清楚自己的需求和目标,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这本身就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毕竟考研这件事儿,选择永远大于努力!

也就是说,对于学力有限的大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盲目虚荣地选择顶尖名校,不如脚踏实地和清醒冷静地选择普通院校。

首先,你要查询和了解,目标院校与专业的历年分数线。

不单是看国家线和自己模拟考的综合成绩,还要看和自己差不多情况的同学的实际分数,从而大概推算出自己通过一两年的努力,如果发挥正常的话,最后能够考到什么分数。

其次,对比目标院校每年的复试人数和录取人数的实际占比。

比如说,某个院校每年纳入复试的人很多,但是最终实际录取的人数却很少,这样的院校专业如果你还是坚持要报考,那么很大概率就是“送人头”了。

再次,报考专业到底有几个保研名额,一定要提前搞清楚。

否则看起来招考名额很多,但是大部分如果都是留给保研的,只剩一两个通过研究生考试来招录,这样的上岸难度,显然已经高到离谱了。

最后,报考院校的考研试卷,一定要提前看一下,看看每年的考试难度和题量大小,是不是能够保持稳定。

否则,如果每年考试的出题风格和题型难度都会发生剧烈变化,那么毫无疑问,会显著增大我们考研上岸的成功概率。

如果综合以上情况,一名985院校的本科生,最终还是选择报考一所双非院校的硕士专业,那也真是没什么好说的。

毕竟咱们备考复习,最关键还是看最后能否顺利升学,在学历和资质上,提升自己将来就职就业的砝码。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名校生退而求其次,考上了一所双非院校的硕士生,那么总好过那些从学校一毕业,身上只有一纸本科学历的同校生吧。

再者,现在升学和考研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相信每个年轻人自身,肯定都是希望再接再厉,努力报考顶尖名校的研究生的,无奈是实力不过硬、条件不允许、意志不坚定啊。

那么实际情况如此,大学生按照自身实际的需求,来选择“逆向考研”,不一定就是学历档次的降低和失落。

比如从看似光鲜亮丽的综合类名牌大学,考研到专业性更强的普通双非院校,虽然院校和专业看上去有些拿不出手,最终却是考生自己学到了本事,享受到了实惠。

这样的考研方式,你能说这是退步吗,依我看并非如此。

总之,考研不是随大流,更不能盲目跟风。

归根到底,你报考什么层次的院校和专业,都要依据你自身的学习底子和备考效果来定。

不能看见别人考名校,自己也非名校不报,别人报热门专业,自己也要丢下本职专业,盲目去报什么计算机或财经,那么这样的考研,就是在为了赢得别人的认可而学,却不是为了自己的学业与前途而学。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势必会因为烦躁困惑的心态,而影响到背书刷题的效率。

所以说,“逆向考研”的大学生,不是不求上进,而是基于自身情况做出的理性判断,没什么可指责的。

考研简单吗(农学考研简单吗)

赞 (0)